白蚁的行为社会性昆虫的白蚁,其行为往往与其群体生活相互配合和协调,群体内个体行为往往受群体的制约,群体的行为服从于整个巢群的需要,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共同维系着群体的安全和发展。因此白蚁的行为,在许多方面表现非常特别,跟其它昆虫有很大不同,也为研究白蚁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,所以白蚁行为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,无论是白蚁理论工作者,或是白蚁防治工作者,都对白蚁行为给予很大的关注,有些行为还往往被应用到防治实践中,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。如白蚁的跟踪行为、是被应用以白蚁防治的重要方法在诱杀实践中,使难以找到蚁巢的群体得以消灭,为白蚁防治提供了极大的方之一;再如利用白蚁有翅成虫的趋光习性,可以大量诱集有翅成虫,消灭有生力量,控制白蚁的大量发生,使之避免白蚁的猖獗为害,这些都是极有意义的,并且是行之有效的消灭白蚁的方法之一。然而早期的白蚁行为研究多限于野外和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描述,近来发展很快,已经深人到内部机制和控制物质中,通过实验分析和现代技术的应用,对于白蚁行为的意义及其生理生化基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因此,加强白蚁行为的研究无论是了解白蚁,揭露白蚁生活的奥秘,控制白蚁为害,使人们真正从科学的意义上去认识白蚁均有积极意义。本节将白蚁行为单独列出来论述。
白蚁的觅食是个体为集体服务的集体行为,不管是培菌的,或不培菌的白蚁,觅食都不是各顾各的。在群体发达的白蚁种类,白蚁觅食都是通过筑蚁路到食物所在地来实现的。白蚁的食物在自然界中极为丰富,凡属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都是白蚁的食源,在自然界中这类物质是最丰富的。白蚁对于觅取来的食物,有的直接通过肠内共生的原生动物加以消化利用,但多数白蚁肠内并无共生物,而是通过培养真菌来消化纤维素、半纤维素。众所周知,自然界里真菌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最成功的,白蚁通过取食真菌来获得营养,这就间接利用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。一群白蚁觅食范围跟群体所处环境和巢群的大小、强弱有关,如一群台湾乳白蚁可以活动到巢体以外100m的范围,堤坝白蚁在几十米以外活动是常有的事,白蚁活动到哪里,哪里就是它的取食场,白蚁群体活动越广,它觅食的范围就越大。白蚁觅食还可以越过许多障碍物,如穿越水泥地板、街道,从地下打隧道去找寻食物。所以,“有蚁必有巢,有蚁的地方不一定有巢”就是这个道理。白蚁觅食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方式:一是蛀蚀木材取得营养,这类白蚁路较少,如干木白蚁在外面根本不见蚁路,蚁路就是巢穴;又如台湾乳白蚁钻蛀木材,往往从里面把木材蛀空,外面可见蚁路,但蚊路比较隐蔽:另一类是取食木材的表面,如黑翅土白蚁,觅食木材和树皮的表面,觅食时有大片的泥被、泥线遮掩着,在晚上,也可不筑泥被、泥线,裸露觅食。各种白蚁对于食物也有偏爱,如台湾乳白蚁偏爱松木,黑翅土白蚁偏爱窿缘按,在白蚁防治中往往利用其对食物的嗜好来诱集或防治。
白蚁的化学防卫是相当完善和复杂的,除了种类的差别外,还有防卫机制和方法上的不同,随着研究的深入,还可能揭示出其更深的秘密。
由于白蚁防卫功能的复杂,使白蚁的防治显得更为困难,人们在防治中,常碰到所用的药物不奏效,如用666防治台湾乳白蚁,接触到的白蚁都死了,而未接触到仍活着的白蚁将这些死亡的白蚁作为堵塞物,使药物不至进入未受损伤的巢体,常常发现有一半死亡,另一半仍活着的蚁巢。黑翅土白蚁的堵洞现象更明显,用烟蒸法防治黑翅土白蚁,从蚁路将药物鼓进蚁巢,若使用不当,常常发现白蚁用尸体和泥粒,将蚁路堵死,使毒气不能进人巢体,起舍车马保主帅的作用,这些都属于白蚁防卫行为的范畴。由于白蚁防卫行为,增加了我们防治白蚁上的不少困难。
白蚁行为的产生的机制,大概跟白蚁的演化和群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,同时也是社会昆虫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条件,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促进白蚁群体的发育和完善,反过来群体的发育和完善又使行为更趋复杂和有效。
综上所述,白蚁的行为不管是其方式和内容都表现出群体昆虫的特性,无论白蚁的行为如何复杂和多样,都应以统一性来加以观察和解释,离开了白蚁群体的统一性去谈白蚁的个别行为是不适当的。白蚁群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,任何个体行为都是统一体的部分表现形式,绝不能以行为的特殊性而去否认白蚁群体的统一性,白蚁在某个时候,某一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某种行为方式,都是群体对某一特定环境的反应,任何行为方式都是为群体服务的,离开了群体的统一性谈行为,就等于离开了树木而去谈枝叶,变成无本之木、无源之水了。
当然白蚁的行为还有趋光习性、群居习性等,在此不再赘述。